发布时间: 2024-08-30 18:52 来源: 信息宣传科 作者:
千里迢迢来杭州,半为西湖半为绸。
杭州丝绸历史悠久,与茶叶、黄酒、中药等同属历史经典产业,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沉淀。如何让“老产业”在新时代下“焕新生”?这是全国人大代表、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屠红燕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履职命题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。这让屠红燕很振奋:“用人工智能以及高科技数字化来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,我们坚信,新质生产力将加快赋能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发展。”
向“新”而行,屠红燕以古老的丝绸为”实验田”,进行了一场新质生产力赋能历史经典产业的探索。
科技创新,走出升级新“丝”路
屠红燕很早就与丝绸结缘。1975年,屠红燕4岁时,她的母亲沈爱琴创办了笕桥绸厂,也就是如今的万事利前身,当时仅有6台旧铁木织机、20名工人。在丝绸文化的浸润中,屠红燕迅速成长为浙商二代的杰出代表。
执掌万事利后,传统实体经济如何实现快速且成功转型,这是摆在企业面前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,也是屠红燕必须应对的挑战。在她看来,时代在变化,也带来技术升级,传统实体经济需要在生产端深度融合最新科技,借技术赋能。
因此,屠红燕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丝绸主业上,突出丝绸文化,加大技术和人才投入,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设计技术、ICOLOR数字化色彩管理系统、GBART数字化绿色印染技术,同时将眼光扩展到整个产业链,带领丝绸产业转型升级,走出了一条科技智能的“新丝路”。
如今,在万事利科创中心大厅里,一面面色彩靓丽的丝巾花型正从一台轻巧的智能设备中鱼贯而出,过程丝滑,且从打印到成品最快不到1小时,彻底颠覆传统的生产模式。这就是万事利研发的无水印染技术和无水印染一体机,创造性地攻克了0污水排放世界难题,实现了0到1的技术创新突破。
“一台机器就是一个印染工厂,打印丝巾像打印纸张一样简单。”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办期间,万事利首创的GBART数字化绿色印染一体机亮相,通过AI赋能,只要2小时,就能拿到定制的丝巾实物,曾为200多位亚运冠军定制专属丝巾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丝绸的文化、科技和时尚魅力。
“丝绸是历史经典产业,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,就要坚持‘守正创新’,拥抱人工智能就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热切回应。”屠红燕满怀信心,要让中国丝绸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走出中国、走向世界。
调研实践,为产业发展“鼓与呼”
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屠红燕立足于丝绸纺织行业,从广泛调研和深刻实践出发,先后提交了关于历史经典产业传承保护、民族品牌打造等面向产业的多项建议,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。
今年,屠红燕将目光继续放在了产业发展方面,她深入走访产业链企业,与管理者、产业工人以及设计师等从业者面对面交流,掌握最鲜活详实的产业发展情况;深入开化、景宁等地区调研,了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痛点和难点。
“传承与创新是历史经典产业面临的时代命题。”调研中,屠红燕发现,当前历史经典产业迎来新机遇,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。比如丝绸产业还存在品牌少、生产效率低、经典产品少等问题。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,赋予历史经典产业新内涵?
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,屠红燕提交了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守正创新、关于支持丝绸纺织行业建设国家级AIGC创新平台、关于加快推动纺织产业绿色化发展等多份建议。
在屠红燕看来,数字化是历史经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,因此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。她在建议中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导向投入,帮扶众多中小型企业实现大规模数字化改造,通过支持丝绸纺织行业建设国家级AIGC创新平台等形式推进数字化科技成果广泛应用,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培育新兴的历史经典产业和未来产业。
与产业升级所配套的,是销售环节的创新,培育营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屠红燕介绍,通过利用新兴人工智能技术,她的企业已经可以实现为全球80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不重样的丝巾。这种技术既通过个性化定制,满足了客户的情绪价值,同时也创造了“先销售再生产”的新模式,解决了行业“库存之痛”。因此,她建议相关部门应充分引导产业应用新兴人工智能技术,赋予经典产业发展生命力。
“作为从传统实体产业走出来的人大代表,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。最大的责任就是要把产业带动好,并积极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鼓与呼。”屠红燕说。